“药诗同源”识艾草


时间:

2022-05-26

“药诗同源”识艾草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采葛》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关于本诗的解读,还有“求贤若渴”说、“耽溺妻室”说,历来众说纷纭,如今多用来表达对恋人的炽烈的相思之情。

       这首诗歌大致意思是:诗人想象着他心中无比挂念的对象正在采摘着药草,从一开始的“如三月”,后来的“如三秋”,最后的“如三岁”,程度一次次加深,客观的时间维度在主观的情绪催化下,实现了一种极度的拓延,使得这份殷切至深的思念之情以一种心理错觉的方式,被渲染得叹为观止。不管这首诗是为什么人创作的,创作的本意是什么,它所承载的那份厚重情感却能从过去穿过重重的时间长河传递到了今天。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到简写“一日三秋”至今还在我们的书面或口头用语中频繁出现,足以证明此诗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是永不褪色的。

 

       艾草的药用价值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抑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艾草的食用价值

       艾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佳节,大家总是将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置于家中用以“避邪”。艾草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参见艾糍)。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每逢立春时分赣州客家人有采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习俗。艾米果的形状与饺子有点像,但体积更大内有馅,美味可中可当主食。

 

 

       艾草除了药用和食用价值,还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是植物界一种普通的植物,同时也是一味普通的中药,但是在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内涵。人们不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又运用其为自己解除病痛。在这端午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大家一起来认识“艾草”吧~
 

       【注释】葛〔gé〕: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萧:即荻蒿,牛尾蒿,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茎紫褐色,可入药。艾:艾草,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香气,嫩叶可食,老叶制成绒,供针灸用。

 

作者·整理者:陈晶

词义来源: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千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