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行政部陈茂速
时间:
2020-03-23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第一例基因重组转基因食品牛乳凝乳酶的商业化生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今,转基因产品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尽管这些影响基本上都是正面的,但是人们仍然担心转基因产品给人类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是困扰其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就转基因食品的发展与现状,主要的安全性问题以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原则等进行稍加论述。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作物 食品安全 安全评估
Abstract: In the late 1980 s, as the first genetically engineere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food milk curd enzyme production,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day, gm products are profoundly affects people's lives, although these effects are basically positive, but people are still worried about gm products brought to human safet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negative impa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food problem is the key to its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quo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the safety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 evaluation, etc. In a little bit.
Key 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transgenosis crop food safety safety assessment
正文: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非同种)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必然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与现状
基因工程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其标志是第一例重组DNA基因工程菌生产的凝乳酶在奶酪工业中的应用。1993年Calgene公司转反义Pg基因的延熟番茄Flavr-Star在美国批准上市,转基因植物源食品原料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截止2006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10200万hm2,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也由最初的几个国家发展到目前的22个,最主要的六个国家为美国、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印度和中国。目前已商业大面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种类主要为大豆、玉米、油菜和棉花。小面积种植的有番茄、马铃薯、甜椒、西葫芦、木瓜等。其中,全球种植面积以每年15%的增长率持续增长。
发达国家在转基因技术方面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美国、加拿大等国已有近百种转基因食品上市,而且他们的目标是把大量转基因食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已加入WTO,必将面临此类食品的挑战和冲击。
二、转基因食品的主要安全性问题
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国际社会对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到底有无害处这一问题尚无定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争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性;二是环境安全性。具体表象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目前,虽然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危害人类健康的确切证据,但是由于很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试验都是由研究者和生产开发商自己做的,未必公正和客观;而且试验和商品生产的应用时间还太短,暴露生物安全问题所需要的时间尚且太短。因此,目前还难以给出准确而肯定的答案。
1、标记基因的传递。由于滥用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在人体和周围环境中已经存在许多具备抗药性的病原菌株,转基因食品会不会加剧这种演变趋势,是转基因安全性的首要问题。转基因作物中应用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的潜在危害是基因传递。
2、导致食物过敏症。对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可能对另一种过去不曾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反应,原因就在于蛋白质的转移。在转基因操作中,某种生物的蛋白质也会随基因加入,有可能导致过敏现象的扩展,特别是对儿童和具有过敏体质的成人。含有细菌基因的食品可能使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有必要将检测出的“致敏原”与已知致敏原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
3、干扰体内代谢。新的基因产物可能对机体物质代谢产生干扰作用。例如,抗昆虫农作物体内的蛋白酶制剂和内毒素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另外,还需要考虑人为改变了蛋白质组成的食物是否能被人体有效的吸收利用?导致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外源基因的导入位点和外源蛋白质的表达。由于外源基因的来源、导入位点的不同以及导入的随机性,极有可能产生基因缺失、错码等突变,使所表达的蛋白质产物的形状、数量及部位与期望值不符。
(一)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开始关注转基因生物对环境是否会造成破坏。如转基因生物对农业和生态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推广抗害虫的转基因作物在一定时期后是否会是害虫的进化速度加快,从而使这些“超级害虫”更加难以消除?转基因技术是否会造成基因污染?作物之间是否会发生“基因逃逸”?转基因技术是否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从而打破生态平衡等?
1、一旦转基因高产作物通过花粉导入方式将高产基因产给周围杂草,会引发超级杂草出现,对天然森林造成基因污染并对这些地区的其他物种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还可能导致除草剂的滥用,引起土壤板结、土质变坏、加重环境污染等问题。转基因抗虫作物产生的杀虫物,这些对昆虫有害的物质也可能对人类有害。随着基因改造的抗除草剂农作物的推广,可能引起除草剂的用量增加,从而导致除草剂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加大。
2、如果转基因不育品种的不育基因在种植地大肆传播,会导致当地农业崩溃。
3、如果导入毒蛋白基因的植物在花蜜中表达,则可能引起蜜蜂等传粉昆虫和植物群落的崩溃,甚至有可能危及其他动物以及人畜的栖居环境和身体健康。
4、如果用于食品的植物通过基因改良成为药用植物,那么通过异化授粉会使食用植物产生药性,从而污染人类的食品供应。
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原则
目前,全球还没有统一的适用于各类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各国的法律、法规及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但是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基本遵循以科学为基础、个案分析、实质等同性和逐步完善等原则。
(一)实质等同性原则
FAO/WHO召开的第二次生物技术安全性评价专家咨询会议,将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生的食品分为三类:1转基因食品与现有的传统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2除某些特定的差异外,与传统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3与传统食品没有实质等同性。
实质等同性比较的主要内容有: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对植物来说包括形态、生长、产量、抗病性及其他有关的农艺形状;对微生物来说包括分类学特性、定殖潜力或侵染性、寄主范围、有无质粒、抗生素抗性、毒性等;动物方面是形态、生长生理特性、繁殖、健康特性及产量等。
在应用实质等同性评价转基因食品时,应根据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和宗教等的差异进行评价。
(二)预先防范的原则
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有史以来,按照人类自身的意愿实现了遗传物质在四大系统间的转移,即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正是转基因技术的这项特殊性,必须对转基因食品采取预先防范作为风险性评估的原则。必须采取以科学为依据,对公众透明,结合其他的评价原则,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评估,防范于未然。
(三)个案评估的原则
目前已有300多个基因被克隆,用于转基因食物的研究,这些基因来源和功能各不相同,受体生物和基因操作也不相同,因此,必须采取的评价方式是针对不同转基因食品逐个进行评估,该原则也是世界许多国家采取的方式。
(四)逐步评估的原则
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是经过了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商业化生产等几个环节。逐步评估的原则就是要求在每个环节上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并且以前一步的实验结果作为依据来判定是否进行下一阶段的开发研究。
(五)风险效益平衡的原则
发展转基因技术就是因为该技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作为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评估时,应该采用风险和效益平衡的原则,综合进行评估,以获得最大利益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六)熟悉性原则
所谓的熟悉是指了解转基因食品的有关形状、与其他色或环境的相互作用、预期效果等背景知识。“熟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步加深的。
参考文献
1、于迎建.2013.食品政策综述及其影响.生物技术通报,6:1-7
3、曹小红主编:《食品安全科学知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瑜林宏,2013安全性评价比任何食品都全面和严格,中国食品安全报,16(3)
4、胥传来:《食品免疫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5、许牡丹、毛跟年编著:《食品安全性与分析检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6、陈乃用.2003.实质等同性原则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工业微生物,33(3):44-51
7、吴东、秦礼康,2012.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辨析.中国食物与营养.27(4):172-175
8、卫世姣.2012.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报道.食品安全导刊.37(2):133-135
9、王宇红,2012.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研究。西北民族科技大学9(3):1-4
10、蔡豪祺.2012.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研究与完善.湖北大学学报,24(3):65-66
11、黄昆仑、许文涛主编:《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力捷迅药业

力捷迅文化胡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 (闽)-非经营性-2016-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