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在迎仙的日子里---金秀珠(质控部)
时间:
2020-03-23
2012年09月18日中国晚间新闻报道:“有几个日本人,猖狂地踏上了我国的钓鱼岛”心中愤慨几日难眠。
2012年09月22日周六本想懒床,麻一下神经。清晨睡意朦胧时,猛然!咋响的鞭炮声、唢呐声、锣鼓声震耳欲聋,正担心孩子会醒来。这时婆婆在门外大声叫道:“快起来!‘迎马仙’啦!”两个孩子被婆婆这么一叫“咻”地从床上蹿了起来,嚷着要看“马仙”,无耐只得草草穿起衣服出门。
只见阴雨蒙蒙无数围观群众,场面堪比巨资打造的电影“乾隆皇帝下江南”还要壮观许多,“迎仙”队见头不见尾。孩子眼尖大声叫:“妈妈,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被绑在架子(雕龙刻凤的神龛)上哭了,你快救救他们呀!”此时此刻真无语,好在婆婆拉着孩子说:“看,到那边舞龙啦!”
满脑子钓鱼岛事件与眼下这声势浩大的“迎仙”氛围交织纠结在一起纷乱不清,不知婆婆什么时候带着孩子站在后面又说:“仪仗队,来啦!”接踵而来的舞狮子队、军乐队、腰鼓队、民间乐队、各境地主神轿、鲤鱼灯、八仙灯、三百六十行杂技团、济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旦角、末角、丑角、五花八门各展其技。爆竹声、神铳声,声声喧地。十三境信众身穿祭祀服装(红、黄、蓝、绿、紫五种)手持燃香、花环、锦旗(四人一组和俩人一组的大锦旗)、彩旗、境牌浩浩荡荡的队伍,遐迩罕见。沿路设蘸,善男信女虔诚膜拜祈祷赐福。在庞大信众的崇拜下“马仙”成了城镇中老年、乡村百姓心中的至神。
神不神您再看看人家的排场。从“迎仙”、“总供”、“ 巡境”、“谢恩蘸”和“送仙” 每回上山下山都有法师专场颂法,十三境,两万多信众亲力亲为抬轿,送儿、送女掏钱买噱头,哪像 “奥巴马”掏空自家口袋,吃完碗里,还要打肿脸伸长手到临家锅里,不合时宜的找个“野田佳彦”充噱头。
褪去“马仙”华丽虚伪的面纱,还原真实,“马仙”是一个纯朴、爱民、勤劳善良的孝妇。被社会尤其是某些偏爱信仰的“士人”所关注、传扬、充实、改造成为时下民众,社会生活中多功能的神灵,确实比那些街头的“狗皮膏药”,午夜的“灵丹妙药”来得神乎!有人戏称近年来闽东、浙南地区百姓,挖空心思,掏空腰包买境牌(以乡(镇)、村为一境)、买锦旗、买灯笼、买香烛;送童男童女、送金、送银。乞求虚无飘渺的“运气”为时尚。
古人说:“有生活的地方,就有仙”。现代人说:“有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那么就有像甲、乙、丙、丁这样的人为已为世人感慨,这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而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许多多光乎国人荣与耻的文化,正像沙漏般随着历史云烟成为风中的尖埃。眼前这“半城烟沙”象征人们精神家园的“贫血”,它在悄然无声中,滋养与温润人类迷与信的感情,那些似乎远去险被遗忘半世纪血淋淋的历史正与传统或是略带迷色的习俗卷土从迫,其实它们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共存的只是硬性地将某些部分隐褪去了,留下的是苍白却又光冕堂皇嫁接成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它合法的真实地融入到宏大复杂、神秘地民俗文化光环下再次嵌入人们的骨髓。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力捷迅药业

力捷迅文化胡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 (闽)-非经营性-2016-0005